心理現狀分析
2020版“心理健康藍皮書”《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(2019~2020)》報告中對2020年國民心理健康現狀與趨勢、心理健康服務需求狀況進行了調查與分析, 并與2008年國民心理健康狀況調查結果進行對比,提出了維護和促進國民心理健康、提高心理健康素養水平的對策和建議。
2020年心理健康情況,各地區,各戶籍、不同學歷群體及年齡層次都出現差異化,比如說將調查對象劃分為四個年齡段:18~24歲、25~34歲、35~44歲、45歲及以上。分析發現,年齡差異顯著。隨著年齡增大,以中國心理健康量表衡量的心理健康指數呈現逐年升高的趨勢。
25~34歲組與35~44歲組之間差異不顯著,而18~25歲組的心理健康指數低于其他各年齡段,45歲及以上組高于其他各年齡段。抑郁水平則呈現隨年齡增大而降低的趨勢。
這一結果提示,青年期的心理健康問題較為多發,需要重視青年心理健康問題的預防與干預。
2021年7月教育部部署加強學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,要求進一步提高學生心理健康工作針對性和有效性,切實加強專業支撐和科學管理,著力提升學生心理健康素養。要加強心理咨詢輔導服務,高校要強化心理咨詢服務平臺建設,設立心理發展輔導室、積極心理體驗中心、團體活動室、綜合素質訓練室等,縣級教育部門要建立區域性的中小學生心理輔導中心,定期提供業務指導、技能培訓。
心理咨詢中心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開展個別輔導和團體輔導,幫助學生及成人疏導與解決學習、生活、自我意識、情緒調適、人際交往和升學就業中出現的心理行為問題,排解心理困擾和防范心理障礙的專門場所,是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陣地。
(一)開展團體心理輔導。關注全體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,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,開展面向全體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和團體心理輔導活動。
(二)進行個別心理輔導。對有心理困擾或心理問題的學生進行有效的個別輔導,提供有針對性的心理支持;或根據情況及時將其轉介到相關專業心理咨詢機構或心理診治部門,并做好協同合作、回歸保健和后續心理支持工作。
(三)監測心理健康狀況。了解和監測全體師生的心理健康狀況、特點和發展趨勢,及時發現問題,有效監控、防范和應對各種突發事件,減小危機事件對師生的消極影響。
(四)營造心理健康環境。對有需要的教職工進行心理輔導和心理支持,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,營造積極、健康、和諧的育人環境。舉辦心理健康教育宣傳活動,幫助家長了解和掌握孩子成長的特點、規律以及教育方法,協助家長共同解決孩子發展過程中的心理行為問題。利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資源服務社區,發揮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輻射作用。